01 穿孔原因: 感染冲击:急性中耳炎时,脓液积聚压迫鼓膜 导致破裂(最常见)。 物理损伤:棉签、挖耳勺等不当清洁;掌击、爆炸、潜水等气压伤。 异物伤害:尖锐物体意外插入耳道。 医源性损伤:取耵聍或异物操作中意外损伤(较少见)。
02 症状及是否会自愈: 01 1. 突发耳痛后缓解:中耳炎引起穿孔时,脓液流出后耳痛常突然减轻。 2. 耳朵“流水”或“流脓”:穿孔后可能有血性、清亮或脓性液体流出。 3. 听力下降或“闷堵感”:鼓膜振动传声能力下降,感觉听力减退或耳内发闷,像隔了一层东西。 4. 耳鸣:可能听到嗡嗡声、嘶嘶声等异常声响。 5. 眩晕(少数):若穿孔较大或伴随内耳刺激,可能出现头晕。 6. 耳内漏风声(罕见):用力擤鼻时,空气经穿孔进入中耳,可能听到气流声。 02 自愈希望较大的情况: 外伤性小穿孔(如挖耳不慎、掌击):边缘整齐、面积小(通常小于鼓膜的25%-30%)的新鲜穿孔,在保持干燥和预防感染下,约80%能在1-3个月内自行愈合。 急性中耳炎引起的穿孔:感染控制后,鼓膜炎症消退,小穿孔常能自行闭合。 自愈困难的情况: 大穿孔或边缘不整齐:面积过大或形状不规则的穿孔,自我修复能力有限。 慢性中耳炎引起的穿孔:长期炎症导致穿孔边缘上皮化(皮肤长入穿孔边缘),阻碍愈合,通常需手术修补。 穿孔边缘内卷或外翻:无法对合生长。 中耳持续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:影响愈合环境。 医源性或异物损伤:愈合情况视损伤程度而定。
03 科学护理都至关重要: 1.防水!防水!防水!(重要事情说三遍) 禁止游泳、潜水! 2. 避免自行掏耳。 3. 正确擤鼻:单侧鼻孔轻轻擤,避免同时捏住双鼻用力擤,防止细菌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。 4. 预防感冒。 5. 遵医嘱用药。 6. 定期复查。